在我们生活的这座海岛上,有这样一群女性,她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,在不同领域绽放光芒。她们或是坚守传统技艺,让古老文化重焕生机;或是在新兴行业勇敢探索,展现创新力量;又或是默默奉献,为社会传递温暖与希望。我台特别推出《巾帼风采录》专栏,一同聆听这些女性的动人故事,感受她力量。在东屏街道,就有这样一位女性,她凭借一双巧手,让洞头非遗鱼灯技艺重新焕发新的生机。她,就是洞头乡村工匠——李若兰。下面,让我们走进她的故事,聆听她与非遗鱼灯的不解之缘。
洞头网讯(记者 庄缘 陈超凡)在我们生活的这座海岛上,有这样一群女性,她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,在不同领域绽放光芒。她们或是坚守传统技艺,让古老文化重焕生机;或是在新兴行业勇敢探索,展现创新力量;又或是默默奉献,为社会传递温暖与希望。我台特别推出《巾帼风采录》专栏,一同聆听这些女性的动人故事,感受她力量。在东屏街道,亚盈体育平台就有这样一位女性,她凭借一双巧手,让洞头非遗鱼灯技艺重新焕发新的生机。她,就是洞头乡村工匠——李若兰。下面,让我们走进她的故事,聆听她与非遗鱼灯的不解之缘。
在东屏街道中仑蘸海文旅共富工坊内,李若兰正耐心细致地为村民讲解鱼灯的制作步骤,一招一式都尽显对鱼灯技艺的热爱。
这位来自河南信阳的女子,自幼痴迷剪纸、刺绣,凭借一双巧手,邻里间都赞她为“巧手姑娘” 。2005年,因爱情奔赴洞头,她的人生也由此开启新旅程。
“在一次偶然的机会,认识了郑根霖老师,在他的工作室看到他制作的鱼灯,色彩斑斓,十分生动,特别好看。当时就决定要拜郑老师为师,然后在郑老师的热心指导下,到现在十几年一直在跟郑老师学习制作鱼灯。”区乡村工匠李若兰说。
然而,鱼灯制作并非易事。传统的鱼灯制作材料主要是纸张,但纸张易破损,难以长久保存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,李若兰大胆尝试,使用布和丝绸等来替代纸张,新材料不仅让鱼灯更耐用,还为其增添了几分柔美与细腻。
在传承中创新,是李若兰对鱼灯技艺的独特理解。她用LED灯替代蜡烛,既环保又安全;引入扭扭棒、绒花等现代元素来装饰鱼灯,使得鱼灯更加生动、有趣。
“因为传统鱼灯是竹子做的,有一些工序是比较危险的,我就尝试用扭扭棒去制作鱼灯,只要心中有想法就可以拧出不一样的鱼灯。”区乡村工匠李若兰说。
除了制作技艺上的创新,李若兰还积极参与文创研学和社会公益,积极推广洞头非遗鱼灯文化。她走进校园、社区和文创空间,开展鱼灯制作课和讲座。在她的努力下,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鱼灯文化的传承中。
“我们村里会经常举办一些研学活动,或者是平时的节假日活动。然后,李老师也会经常过来教我们这些老人家或者小孩子来做一些鱼灯,大家都特别的喜欢。”中仑村村务助理员甘莉莉说。
“接下来,我将继续深耕这个鱼灯的技艺与方法,积极的去参与到一些研学和社会公益中,让更多的人能尽量的参与到我们的鱼灯制作,让我们的非遗鱼灯能够传承下去。”区乡村工匠李若兰说。
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:洞头新闻网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洞头新闻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帖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,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:洞头新闻网,亚盈体育平台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②凡本网注明来源:xxx(非洞头新闻网)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③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致电,联系电话